close

一直很喜歡Neil Postman的那種調調

雖然他不像杭士基(Chomsky)屬於大砲型的人物

不過在微火慢燉的烹調下,無論是<童年的消逝>還是<娛樂至死>

都有那種微妙的苦笑與無奈感

在這個越吃越重鹹的社會,就連政治也泛娛樂化

今天收到了立報的電子報,其中社論就很符合Postman的說法。

不過我想胡志強cosplay也沒什麼不好

早期阿扁當台北市長時,不也因為超人裝和瑪莉歐工人裝,另有一番"魅力"嗎?

何況越來越多藝人從政,就連阿諾也當上加州州長

究竟表演比較重要,還是執政、問政、督導、守護的能力比較重要?

我想選民有時和觀眾一樣,要的都是那種"娛樂至死方休"的快樂吧

社論:網路影像時代的政治

   在1960年美國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上,年輕英俊的約翰甘迺迪表現非常凸出,顯得從容不迫;而與他年齡相仿,且有8年副總統資歷的理察尼克森卻因為容易冒汗,外貌相對平庸老成,被認為遠較甘迺迪遜色。美國近代史學家一致認為,這場電視辯論會不僅為甘迺迪底定江山,而且也代表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:政治人物在鏡頭前表現出來的魅力和觀眾緣,遠比他們的政見和演講內容重要,可以影響選舉的結果。

   五都選舉將近,候選人的電視辯論會卻遙遙無期,反倒是網路影像戰已經開打,政見和任何嚴肅的內容,都已無關緊要。在電視頻道、節目越來越多的分眾閱聽人時代,所謂「大眾」傳播媒體,也不過是百分之零點幾的收視人口;相較之下,網路上的爆紅影片,播放成本就低了許多,可以比電視廣告更有大膽創新的空間。最近出現在網路上的「爆料添丁三部曲」影片,就是標準的黑函,以「大高雄真艱苦勞工聯盟」這個空頭組織署名,攻擊對手的痛腳。不過這只是在流傳的媒介上創新,影像的內容與傳統黑函或「非常光碟」一樣,都是由專業人士或候選人團隊為之。

   另一個由胡志強競選團隊製作的「Hu's Girl」影片,以及後來遭網友KUSO竄改的「唬屎狗」影片,則是從內容到媒介都迥異於傳統文宣,影像的製作和傳播都相對是低成本,卻成功創造了新聞話題。不過網路影像時代雖然降低了參與者的門檻,卻也讓「標新立異」、「塑造形象」成為競選過程中唯一重要的事。現實世界向來不是知識分子腦袋建構的空中樓閣,尤其競選拉票更是徹底向現實低頭,殊不見「Hu's Girl」拉拉雜雜,影片的重點就是親切、辣妹,而KUSO版則是歧視性的影涉辣妹為性工作者,更令人噴飯的是兩位女主角出面泣訴「遭污辱」,並表示「政治太可怕」。兩位候選人在事件中各有得失,但只是再次加深社會對性工作者的刻板印象,而且兩位女主角竟然彷彿對政治完全無知般的直呼「太可怕」。從候選人到選民,對於真正具政治意義的意識形態不是完全真空,就是複製社會既有的主流價值,這是網路影像時代的政治現實,或者更準確的說,是政治的困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ei 的頭像
    mei

    伊湄˙呵

   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