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【聯合報/記者張錦弘/台北報導】 2006.10.23 03:30 am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國科會調查,多數大學生不參加社團、不常去圖書館,且有四成打工。學者感嘆,大學已
變成觀光旅館,學生以為到此一遊即可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國科會在九十四學年委託學者調查兩萬多名大三學生的生活。分析發現,從不參與服務、
體育、藝術、學藝、音樂性社團的人,都超過半數,社團這個「大學三門必修學分」之一
,已成少數學生選修的冷門課程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調查也顯示,超過四成大三生從不或很少去圖書館,經常去的只占一成六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不去社團及圖書館,學生課後都做什麼?調查發現,近八成從不或很少預習功課,平均每
天上五節課,課後花在預習、複習、寫作業的時間不到三小時,卻有半數每天花兩個多小
時上網,且上網以交友聊天、打線上遊戲居多。
此外,近四成大三生課後打工,平均每天打工一小時,以私立技職校院打工時數最高,平
均每人每天打工一個半小時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東吳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邱雅芳發表論文指出,美國這兩年提出「參與型大學」的教改
理念,強調大學應充分提供校園資源促進學習,但台灣大學生參與校園活動的意願卻日趨
冷淡,校園好比觀光景點的旅館,上課時來check-in,下課趕緊check-out離開校園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政大教育學院院長秦夢群說,早期很多大學生參加社團,社團是交友、學習場所,但傳統
校園生活已消失,資本主義入侵校園,大學生變得功利,寧願打工賺錢,不願付出時間參
加社團,學生當義工更是少之又少,給工讀金,才有人來,大學儼然從學術殿堂淪為補習
班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台師大前學生會長王正也感嘆,網路衝擊大學生的人際關係,靠社團交友已不流行,加上
物質社會誘惑多,許多學生打工不是因為窮,而是想買名牌,想透過社團歷練、學習的人
的確正在減少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教育部訓委會常委柯慧貞說,參加社團不但可擴展人際關係,學會時間管理及溝通領導,
還可找到歸屬感,增加抗壓性。她調查發現,常參加社團者,憂鬱及自殺率比較低,家長
應多鼓勵孩子參加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